想寫程式創業?先搞懂什麼是 Prototype!
張貼自「全民Coding」的文章
什麼是 Prototype?
其實 Prototype 這個字沒有一定的中文翻譯,如果硬是要說,也許會說「原型」,也聽過有人說「雛型」。只是如果你開會時沒說英文 Prototype 而是用中文「原型」這個字,而告訴對方「先把原型做出來吧」,對方可能會跟你說「做出什麼哇勾?」
因為一般都會直接說英文 Prototype 這個字,所以一定要會念,英文念法點擊這裡。Prototype 泛指一個產品的初步樣子,至於如何定義「初步的樣子」,其實沒有明確規範,有時已經很接近成品,有時只有樣子但是功能很少,有時功能滿完整但是介面尚未優化等等,都是 case by case,要看情況而定。
為何需要 Prototype?
有了 Prototype 才有比較具體的東西展示,有利進一步的內部或者外部討論,而且看到一些實際的東西有時比講的再多都有用
將 Prototype 給使用者使用看看,可以得到比較真實、正確的使用者反饋
製作 Prototype 的過程可以獲得更多資訊,或者證明某種技術做得出來
製作 Prototype 的成本較低,可以降低風險,幫助風險評估
舉例來說,假設你有個想法想要做一個 App。評估後,如果要把產品 (App) 做得完整,至少需要五個人、一年以上的時間。這時你可以先做 Prototype,擁有核心的功能,畫面簡陋沒關係,也許只需要一兩個人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做出來。過程中,可以獲得更多資訊,例如本身的能力、技術的難度。等做出 Prototype 後,可以獲得正確的市場反饋,評估值不值得繼續下去。而且還可以修正與改良產品,讓成功的機會更大。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,這時有了比較具體的東西可以呈現,找天使投資人討論才有機會(一般來說,投資人如果看不到東西,基本上都直接拒絕)。因此,綜合以上的多項優點,Prototype 觀念的重要性不可不知。
車庫創業就是 Prototype 的概念
就像常常聽到的車庫創業,包含蘋果、谷歌、微軟這些天才型創辦人,他們為何要從車庫開始?因為就算是天才,一開始一定資金有限,也是會擔心風險,產品是否會成功還是一個問號,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就請一堆幫手。而且初期也只是概念而已,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找得到創投在這個時間點投資。
同時,無論你認為你的想法多好,市場能不能接受才是重點。因此,一定要透過市場(使用者、消費者、顧客)的意見與反饋來修正產品與想法。單純告訴一個潛在顧客你的想法,所得到的反饋往往是很模糊,甚至不正確的,因此你必須要拿出一些比較具體的東西。Prototype 雖然還不是最終的產品,至少可以讓他人看到一些實際的東西,你得到的反饋將會比較具體也比較正確。
話說回來,即使是你自己,也需要這些實際的市場反饋數據來說服自己更進一步走下去,不是嗎?而且在需要募集資金時,有 Prototype 以及市場反饋數據拿出來佐證,才有可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。
最後,從風險與成本考量來看,透過 Prototype 得到市場反饋等等進一步資訊之後,如果推論無論如何修改這將是失敗的產品,也可以早點喊卡,將損失控制在最小的範圍。往下一個想法走去,因為往往不是第一個想法就 work。
就像臉書 Facebook,原本只是佐伯格在學校宿舍為了想要認識女生做的一個網頁,當初花了兩個星期做出的網頁也是一個 Prototype,被市場(同學)證明可行後,才不斷擴大到各個學校,並且一路不斷改良,最終獲得創投青睞,演變成為今日超過十億人使用的社交軟體。
創業初期可以將程式交給工程師就好了?
有些人認為想法很重要,寫程式交給工程師就好了,這樣的觀點某一層面沒有錯。但是,如果把創業初期的實際情況與執行面考慮進來,你就會了解為什麼許多科技創辦人不但要有想法,自己也要會實作,因為大多時間就是在做 Prototype 驗證想法而且不斷根據反饋進行修改,而且這樣整個反覆修正才會快,同時自己實作也能夠獲得更多靈感與想法。等到原型證明是可行的,這時才去擴大團隊,創辦人也許就不再寫程式,才把寫程式的工作交給工程師做更詳細的分工。如果一開始就想建立團隊去實現想法,除非很有經驗而且口袋夠深,不然一般人不會這樣做,也無法這樣做。
由於台灣這幾年面臨轉型危機,出現越來越多新創公司,因此對於軟體工程師的需求越來越多。台灣號稱科技之島卻找不到軟體工程師,呈現粥多僧少的現象可以好好利用,因此如果對軟體有一些想法或者想要成為科技搶手人才,那麼 Swift(蘋果 iOS 平台)、 Java(安卓 Android 平台) 或者物聯網開發都是很好的出發點,最後這裏附上兩小時 App 以及物聯網課程,可以先了解看看自己對程式語言的接受度再來決定,只要填寫以下簡單的問卷(一分鐘時間)就可以獲得: